微信
二维码
2024年08月13日 admin CBA 49 0

中国大城市性别真相:男人更多,但女人更强

七天之后,一场席卷全国的“催婚潮”、“相亲热”大戏即将上演。

尤其是在,中国男性比女性足足多出三千多万的时代背景下,找对象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,而是上升成了社会问题。

七普数据显示,中国男性比女性足足多出了3490万人,创下过去12年历史新高。2021年,虽然男女人数差额有所下降,但男性依然比女性多出了3362万人。这多出来的三千多万男性,要如何解决个人问题?

其实,有时候不是你找不到对象,而是你找对象的地方错了!有一个非常离奇的现象:越发达的城市,女性人口反而越多。

这背后一场巨大颠覆正在发生。

01

大城市缺男人?

前两年,有机构做了一个统计,发现从户籍人口来看,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15个特大城市,不约而同地出现一个“共性”:女多男少。

一时间“大城市缺男人,小地方缺女人”的论断席卷全网。

但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。如果以常住人口来看,会得出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。

我们统计了GDP15强城市的 常住人口性别比例情况,发现这15座城市, 全部出现“男多女少”的现象。

(数据来源:各城市统计年鉴)

其中,深圳男女性别比失调最严重,达到122.43。也就是说,深圳男性人口是女性人口的122.43%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男女性别比最均衡的地方在川渝,重庆的男女比例为102.3,成都更是只有101.03,男女人口几乎相当。

巧合的是,2021年,重庆入围中国结婚率最高的十大省市行列。

不仅如此,与十年前相比,超过半数城市的男女性别比例提升,这说明涌入这些城市的男性人口反而越来越多。

换言之,大城市,并不缺男人。

既然如此,为何还会出现大城市剩女扎堆的现象?这背后的真相就更加耐人寻味。

虽然从常住人口来看,男性人口以绝对性优势压倒女性,然而, 从户籍人口来看,女性人口却占据了绝对上风。

依然是以GDP排名前15的城市来看, 户籍人口中,除了武汉和重庆外,其他城市全部是 “女多男少”。

(数据来源:各城市统计年鉴)

这与两年前的论断相符合,说明大趋势并没有发生逆转。

即便是在常住人口男性占比最高的深圳,2020年男性户籍人口也只有女性的97.8%,而2019年这个数字是99.7,再往前均超过100。

(数据来源:深圳统计年鉴)

这似乎侧面印证,大部分男性只是深圳的“匆匆过客”。

此外,报告了2021年度数据的城市中,户籍中女性人口进一步增加。这说明, 与男性相比,女性更有可能在大城市扎根定居,而且留在大城市的倾向越来越明显。

这背后主要受以下几点因素的推动:

首先,女性学历的提高,使得女性偏好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流动。

有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: 在高等教育阶段,无论是本专科还是研究生,女生占比都已全面反超男生。

神来鬼斧:曼城意外胜出,耐人寻味

1999年高校扩招前中国在校女大学生只占20%,2009年首次超过男生,2010年在校女研究生规模超过男生,2014年赴海外留学和回国就业女性数量首次超过男性。

根据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(2011—2020年)》显示:到了2020年,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已经达到50.9%神来鬼斧:曼城意外胜出,耐人寻味;普通本专科、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占比分别为51.0%和58.0%。

美国经济史学家 Claudia Goldin曾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背后的答案:“ 几乎在每个国家,一旦让男女平等使用教育资源,几十年后,女性就会表现得更好。”

另外一方面,大城市生活压力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是不同的,男性更有可能离开。

麦可思研究院曾调研过2016届本科生就业情况,男性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外省就业的人,30%毕业三年后回了家乡神来鬼斧:曼城意外胜出,耐人寻味;而女性毕业生的该比例仅为18%,也就是说超八成依旧在他乡。

如此一来,也就出现了一个背离大家传统认知的现象—— 尽管男性比女性多了三千多万,但在中国的大城市里,户籍人口却几乎是清一色的女多男少。

而高知女性向城市流动,也在悄然间重塑婚恋市场格局。

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,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,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。2000-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从154万攀升至590万;其中,2015年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占比高达11%,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%。

到了七普数据,这种趋势愈发明显——受教育程度越高,女性越容易晚婚晚育。

所以,大城市并不缺男性,缺的是高质量男性。

02

产业结构影响人口结构

其实各大城市男女性别比差异,反映的也恰恰是它们的产业结构差异。

从常住人口来看,在2000年以前,深圳人口一直是“女多男少”。自2005年后,这一情况开始逆转为“男多女少”,并逐年加剧,这背后一大主要原因是 深圳产业结构升级。

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近年来,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深圳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,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
2010年,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60.4亿元,占GDP比重28.2%,到了2021年,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2146.37亿元,占GDP比重达到39.6%。

(数据来源:深圳统计局)

而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导致男性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增加。

受“理工男、文科女”传统观念影响,女性在进行专业选择时难以跨越性别界限。在专业选择时,女生选择文学、艺术学、历史学等较多;而在工学、农学、医学、理学等对逻辑推理、数学能力、实验观察要求较高的学科中女性占比明显偏低。

也正是因为这种专业选择差别,导致 高端制造行业男性就业人口远高于女性。

神来鬼斧:曼城意外胜出,耐人寻味

反观重庆,无论是从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来看,女性人口都占据了相对优势。这与重庆服务业发达不无关联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重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断提升,到2020年已经达到52.8%。而第三产业中,金融业,批发和零售业、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,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都占据了相当比重。

(数据来源:重庆统计局)

这些行业也是吸纳女性就业的重点领域。

除重庆外, 武汉是另外一座特别值得关注的城市。 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,都是“男多女少”。

在过去,武汉给人的印象是“中国最大的县城”,产业也是以汽车、钢铁等重工业为主,属于名副其实的老工业基地。

但近年来,武汉正向高科技产业转型。目前,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、汽车及零部件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代表的新支柱产业。

特别是武汉光谷,作为国家级高新区,近几年的发展如日中天。2021年光谷GDP突破2400亿元,增长16.8%。而以光谷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,未来将成为湖北省重大国家战略承载区,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。

与深圳类似,这种产业发展格局,对高学历男性具有相当吸引力。因此,常住人口中,男性人口呈上升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但为何武汉户籍人口中,依然出现“男多女少”的格局呢?这可能与生活成本有关, 尤其是置业成本。

在传统婚恋关系中,男性承担了购房的主要压力,置业成本是悬在头顶的最大一座山。但令人略感意外的是, 武汉的房价收入比不仅远低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,甚至也低于部分二线城市。

(来源:上海易居研究院)

充足的就业机会,加之可负担的置业成本,武汉为男性提供了扎根的肥沃土壤。

03

小地方缺女人?

大城市独树一帜,那么小城市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?

“男多女少”是我国基本国情。当女性偏好向大城市流动,必将进一步加剧其他地区男女比例失衡。

七普数据显示:分地级市来看,男多女少是主基调。在这一点上,发达省份和欠发达省份并无太大区别。

不过最令人意外的是, 东北三省居然成为性别比“洼地”,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的地区。

吉林和辽宁的男性性别比分别为99.69和99.7。黑龙江虽然总人口性别比虽然超过100(100.35),但男女人口数量也非常接近。其中,辽宁14个地级市中,9个地级市“女多男少”;吉林9个地级市中,6个地级市“女多男少”。

(数据来源:七普数据)

反而是广东和浙江这样的发达省份,就常住人口来看,无一地级市“女多男少”。

(数据来源:七普数据)

而造成近些年东北女性多于男性的原因,主要和当地的经济、低迷的生育率、老龄化的持续加剧和人口的“负增长”有关。

首先, 东北地区独生子女率非常高,在全国也算是名列前茅,“自然规律下独生子女男女比例基本上是1:1”。

另外,据“七普”数据,辽宁60岁及以上人口占25.72%,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7.42%;吉林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.06%,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.61%;黑龙江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.70%,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.50%。

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高约5岁,老龄化程度越高,意味着性别比越低。老龄化越高, 女性老年人口多于男性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越显著。

与此同时, 人口的流失被认为是进一步推动东北女多男少现象形成的关键因素。

东北三省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,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,东北的经济增速放缓,并且随着住房、就业、福利、保险等制度改革,原有的优势也不复存在。无论对于本地人口的生存,还是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,都稍显不足。

这些因素也到了东北三省人口加速外流,尤其是男性人口外流。

由于东北一些地方工资水平相对较低,对于男性来说压力相对较大,外流动力也就更大,而大学毕业后愿意回东北本地就业的往往是女性。

男性出走,女性留下,客观上导致了女多男少的结果。

前瞻经济学人APP产业观察组

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:

【1】《城市产业画像系列:2022年深圳市产业全景分析报告》,前瞻产业研究院

【2】《城市产业画像系列:2022年武汉市产业全景分析报告》,前瞻产业研究院

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、产业研究、政策研究、产业链咨询、产业图谱、产业规划、园区规划、产业招商指南、IPO募投可研、IPO业务与技术撰写、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。

参考资料:

【1】《东北女多男少背后》,中国新闻周刊

【2】《大城市缺男人,小地方缺女人!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趋势》,观点

【3】《城市性别比排名:深圳男比女多177万,重庆成都平衡》,安安小小姐姐说城市

评论

精彩评论